重要考點精講匯總:2019年護士執(zhí)業(yè)資格考試第一章
(二)熱療法
1.熱療法的作用
(1)促進炎癥的消散和局限:熱療法使局部血管擴張,改善血液循環(huán),增強新陳代謝和白細胞的吞噬功能。炎癥早期用熱療法可促進炎性滲出物吸收消散;炎癥后期用熱療法,可促進白細胞釋放蛋白溶解酶,溶解壞死組織,使炎癥局限。
(2)減輕深部組織充血:熱療法使血管擴張,體表血流增加,相對減輕深部組織充血。
(3)緩解疼痛:降低痛覺神經的興奮性,減輕炎性水腫,以解除神經末梢的壓力;使肌肉、韌帶組織松弛,從而緩解疼痛。用于腰肌勞損、腎絞痛、胃腸痙攣等病人。
(4)保暖: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,使病人感到溫暖舒適。
2.熱療法的影響因素
(1)方式:濕熱法療效比干熱法強。
(2)時間:一般為10~30分鐘,時間過長可引起繼發(fā)效應。
(3)部位:皮膚薄、不經常暴露、較大血管經過的部位效果好。
(4)面積:熱效應與用熱面積成正比。
(5)個體差異:個體對溫度的敏感性不同,昏迷、癱瘓、麻醉后、循環(huán)不良的病人、老年人,對熱的敏感性差,應防止燙傷。
(6)溫度差:機體對熱的反應與熱療的溫度與體表溫度的差值成正比。
3.熱療法的禁忌證
(1)急腹癥未明確診斷前:防止掩蓋病情和炎癥擴散。
(2)面部三角區(qū)感染:此處血管豐富,可造成顱內感染和膿毒癥或菌血癥。
(3)各種臟器內出血:熱療加重出血。
(4)軟組織損傷或扭傷早期(48小時內):用熱后加重皮下出血、腫脹和疼痛。
4.熱療法的方法
(1)干熱法
①熱水袋:用于保暖、解痙和鎮(zhèn)痛的最簡單的方法。正常成人水溫為60~70℃,用熱時間為30分鐘,注意事項:嬰幼兒、老年人、麻醉未清醒、末梢循環(huán)不良、昏迷、感覺障礙等病人,水溫應調節(jié)在50℃以內,以免燙傷。注意熱水袋的使用應放置在所需部位,袋口朝身體外側。注意觀察局部,若皮膚潮紅、疼痛,停止使用,并在局部涂凡士林以保護皮膚。嚴格執(zhí)行交接班制度。
②紅外線燈:用于消炎、解痙、鎮(zhèn)痛、促進創(chuàng)面干燥結痂和肉芽組織生長。方法為燈距30~50cm,溫熱為宜(用手試溫),若意識不清、局部感覺障礙、血液循環(huán)障礙、瘢痕者,治療時應加大燈距,防止燙傷;前胸、面頸照射,應戴有色眼鏡或用紗布遮蓋,保護眼睛。治療時間為20~30分鐘。應觀察有無過熱、心慌、頭暈感覺及皮膚反應,皮膚出現桃紅色的均勻紅斑,為劑量合適。若皮膚出現紫紅色,應立即停止照射,并涂凡士林保護皮膚。照射后應休息15分鐘后再離開,以防感冒。
(2)濕熱法
①濕熱敷:用王消炎、消腫、解痙和鎮(zhèn)痛。水溫為50~60℃;局部及周邊涂凡士林,蓋單層紗布;敷布每3~5分鐘更換1次,熱敷時間15~20分鐘;觀察皮膚顏色,防止燙傷;有傷口者,按無菌操作進行。面部熱敷后15分鐘方能外出。
②熱水坐?。嚎蓽p輕盆腔、直腸器官的充血,達到消炎、消腫、鎮(zhèn)痛和局部清潔、舒適的作用。用于會陰、肛門疾病和手術前后。熱水坐浴前先排尿、排便,因熱水可刺激肛門、會陰部,易引起排尿、排便反射。水溫為40~45℃,坐浴時間一般為15~20分鐘。注意事項:觀察病人面色、脈搏、呼吸,傾聽病人主述,有異常應停止坐浴,扶病人上床休息。坐浴部位若有傷口,坐浴盆、溶液及用物必須無菌;坐浴后應用無菌技術處理傷口。女性病人月經期、妊娠后期、產后2周內、陰道出血和盆腔急性炎癥均不宜坐浴,以免引起感染。
③局部浸泡:用于消炎、鎮(zhèn)痛、清潔和消毒傷口。水溫為40~45℃,浸泡時間為15~20分鐘。浸泡過程中,注意觀察病人局部情況,有傷口的病人,需用無菌盆及浸泡液,浸泡后按換藥法處理傷口。
(責任編輯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