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要考點精講匯總:2019年護士執(zhí)業(yè)資格考試第一章
2019年護士資格考試第一章第十節(jié)重要考點精講:冷熱療法
冷熱療法
(一)冷療法
1.冷療法的作用
(1)控制炎癥擴散:使血管收縮,局部血流減少,降低細胞新陳代謝和微生物的活力,用于炎癥早期。
(2)減輕局部充血和出血:常用于鼻出血和軟組織損傷的早期,扁桃體切除術后。
(3)減輕疼痛:冷使神經末梢敏感性降低,使毛細血管通透性降低,減輕由于組織充血、腫脹壓迫神經末梢而導致的疼痛。常用于牙痛和燙傷。
(4)降溫:冷療直接和皮膚接觸,通過傳導、蒸發(fā)等作用降低體溫,通常用于高熱和中暑的病人。對腦外傷、腦缺氧病人,還可降低腦細胞的代謝和需氧量;促進恢復和預防腦水腫。
2.冷療法的影響因素
(1)方式:濕冷法效果比干冷法好。
(2)部位:皮膚薄、不經常暴露、較大血管經過的部位用冷效果好,如頸部、腋下、腹股溝等。
(3)面積:冷效應和用冷面積成正比。
(4)時間:一般為15~30分鐘,時間過長會引起繼發(fā)效應。
(5)溫度差:機體對冷的反應與冷療的溫度與體表溫度的差值成正比。
(6)個體差異:病人機體狀況、精神狀態(tài)、年齡及性別不同,對冷療的耐受力不同。如老年病人反應比較遲鈍;嬰幼兒反應較為強烈;女性對冷的感受較男性敏感等。
3.冷療法的禁忌證
(1)血液循環(huán)障礙:見于大面積受損、全身微循環(huán)障礙、休克、周圍血管病變、動脈硬化、糖尿病、神經病變、水腫等病人。因循環(huán)不良,組織營養(yǎng)不足時,若使用冷療法,會進一步使血管收縮,加重血液循環(huán)障礙,導致局部組織缺血缺氧而變性壞死。
(2)慢性炎癥或深部化膿病灶:因冷療法使局部血流減少,妨礙炎癥的吸收。
(3)冷過敏病人:使用冷療法可出現(xiàn)紅斑、蕁麻疹、關節(jié)疼痛、肌肉痙攣等過敏癥狀。
(4)禁冷部位:①枕后、耳廓、陰囊處,防止凍傷。②心前區(qū),防止引起反射性心率減慢。③腹部,防止腹瀉。④足底,防止引起一過性冠狀動脈收縮。
4.冷療法的方法
(1)局部用冷療法
①冰袋或冰囊:用于降溫,減少出血及減輕局部疼痛。高熱降溫時,置于前額、頭頂部、體表大血管處,如腋下、腹股溝;扁桃體切除術后為預防出血,可置于頸前頜下;冰袋使用后30分鐘測體溫并記錄。注意觀察用冷部位局部情況,皮膚色澤,防止凍傷。傾聽病人主訴,有異常立即停止用冷。用冷時間最長不超過30分鐘,如需再用應間隔60分鐘。
②冰帽和冰槽:用于頭部降溫,防止腦水腫,降低腦細胞代謝而減少需氧量,提高腦細胞對缺氧的耐受性。方法是頭部置冰帽中,后頸部、雙耳廓墊海綿;排水管放水桶內。若冰槽降溫,雙耳塞不脫脂棉球,防止冰水流入耳內;雙眼覆蓋凡士林紗布,保護角膜。觀察冰帽有無破損、漏水,冰帽或冰槽內的冰塊融化后,應及時更換或添加;監(jiān)測肛溫,維持肛溫在33℃左右,不低于30℃,以防心室纖顫等并發(fā)癥出現(xiàn)。
③冷濕敷法:達到降溫、止血、消炎、止痛目的。方法是受敷部位涂凡士林,上蓋一層紗布,受敷部位下墊橡膠單和治療單;敷布浸入冰水中,長鉗夾起擰至半干(不滴水為度)敷于患處;每2~3分鐘更換一次敷布,持續(xù)15~20分鐘。應觀察局部皮膚情況及病人反應。冷敷部位為開放性傷口,須按無菌技術處理傷口。
(2)全身用冷療法
①乙醇擦?。撼S脻舛葹?5%~35%,乙醇200~300ml,溫度為32~34℃。頭部置冰袋,減輕頭部充血,并有助于降溫。足底置熱水袋,促進血管擴張,利于散熱。方法為以離心方向擦浴,擦浴順序是兩上肢、背腰部、兩下肢;擦至腋窩、肘窩、手心、腹股溝、腘窩處稍用力并延長停留時間,以促進散熱;心前區(qū)、腹部、后頸、足底為擦浴的禁忌部位;擦浴畢,取下熱水袋;擦浴后30分鐘測量體溫,若低于39℃,取下頭部冰袋。時間為每側(四肢、背腰部)3分鐘,全過程20分鐘以內。應觀察有無出現(xiàn)寒戰(zhàn)、面色蒼白、脈搏、呼吸異常。有異常,停止擦浴,及時處理。新生兒、血液病病人禁忌。
②溫水擦?。褐饕ㄟ^傳導散熱,水溫控制在32~34℃。
(責任編輯:)